close

getImage    

【難度書單】伊蓮諾‧卡頓《發光體》。

 

本書極為難讀,特別是在結構敘述的繁複多變。

以1866年淘金熱時期為背景,來自英國的華特穆迪,無意間闖入擠滿十二位不同種族階級與背後故事的旅館吸煙室,各個人物不僅對於這一樁的犯罪懸案有各自的觀察細節與角度,其人物性格更搭配上黃道十二宮星盤來詮釋個性的複雜度,於是在冒名、失蹤、偷竊、鉅額遺產、妓女、鴉片、降靈會、毛利人、法庭中顯見十九世紀淘金熱下的錯綜移民風貌。

⋯⋯

若簡言之,本套書僅在陳述一樁懸疑犯案與荒誕的愛情故事。然而此樁懸疑犯案,卻以十二位人物的「偵探」視角,對事件各自表述,並總在下一章節中推翻前者所見,又埋下更多懸疑種子(不是希望的種子)。並配合星體運行調節章節篇幅,故而使讀者有種由朔到望,陰晴圓圈的迴旋反覆之感。所謂的「霍基蒂卡」或整個敘事,便是啣尾蛇(或烏羅伯洛斯圓)的概念。而愛情故事的揭露,在文章的順序上可說是相當的晚,但這卻又是一連串事件的起點。另外有兩點我想提出來討論。

 

一,關於一樁懸案的各自表述與觀察。這技巧在推理小說中也許已不足為奇,光讀湊佳苗,個人「告白」式的劇情推演,或宮部美幸利用不同人視角去推進「案情」的進度,甚至到秋吉理香子融會貫通,最後真相大白、回馬槍等,可顯見這技巧已屬十分常見,然而本書作者匠心獨運的在結構上搭配星座命盤去詮釋個人的性格與境遇的多變,在篇幅上更營造出陰晴圓圈的迴旋反覆感。

 

然而有利必有其弊,不管其中縱雜了多少小的懸疑伏筆,但總歸來說其本質,都僅是一件大懸疑犯案的相關(史丹斯的失蹤、黃金失竊與轉移與冒名等),不過為了配合星盤的移動,使得十二位敘事者輪番上場演繹自身相關情節。這冒了容易讓讀者心生厭煩的險,因為沒有新的謀殺新的腥羶,卻一直卡在同一案件,鑽進像是迴圈般的小細節泥沼中而不得脫困,這是在考驗讀者的耐性。若不是鋪排這麼多引人入勝的娛樂元素(哥德、降臨會、鴉片等),我很懷疑讀者是否有力氣讀完整部。

 

在華文懸疑推理的作品中,王雁的《大懸疑》也有同樣的危機,讀第一部時,還覺得緊湊精彩,可到第二部時仍在同一案件(女主角格格之死)來回反覆(她到底是怎麼被碾的呢,那邊碾來還是這邊碾去還是上面來,或是下面過去.....身為讀者從拍案叫絕到他媽的這格格的屍體你是碾完了沒有...),這容易給讀者一種「毫無希望」又「窮究鑽研小細節的厭煩感」。因為作品必須要回應讀者的期待,一點希望(希望的種子!),並且在讀者厭煩前進入新的佈局與巧思。坦白說,在第九位敘事者上場的時候,我就有點OS這到底有完沒完還不破案唷的崩潰感....

 

二,關於一齣荒誕愛情的戲碼。談荒誕的愛情,我會想到《1Q84》中的青豆與天吾,然而,雖然是虛擬的並行時空,但是不管是在一個月亮兩個月亮,各自有伴侶("把人移到別的世界"後找來發洩的禿頭一夜情對象或婚外情性愛享受的年長女朋友),但文中細節的埋藏與陳述,讓讀者心知肚明兩人間的情感與羈絆,並對於「在一起」抱持著期待與希望。(就算對方不知道也要愛他,總是記得當年握住對方手時的觸感、眼神與內心悸動)。

 

不過,書名隱喻主角情侶便是日與月的《發光體》,(擁抱太陽的月亮再一齣~),這對小情侶的愛情卻等到最後才揭露,前頭篇幅巨大的解謎鋪陳並未將兩人的互動與內心糾葛含納在內,直到終局才揭露,讓讀者其實在「兩者的愛情上」,內心難有醞釀與深刻的感受。甚至在其他人物的內心上,最容易感發讀者心緒的家庭紛爭如穆迪與父兄的關係或阿桂遠鄉對父親充滿愧疚的描述,不知為何,也有種難以企及的疏離感。

 

有一部高登.達奎斯《食夢者的玻璃書》,也是以繁複多變、綜合哥德懸疑夢境性愛權貴等為題的小說,然而在字裡行間不僅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甚且也會使讀者為主角人物的喜怒傷悲而揪心不已。但閱讀《發光體》時,雖也會讓人有種「觀星」的繁複驚嘆感,然而卻也有種疏離的氣韻。

 

結論,這部作品相當繁複,並綜合了歷史移民與文學情節上所有引人入勝的要素,甚且在人物面貌的觀察鉅細靡遺,而充滿哲思與藝術想像的結構,更讓人讚嘆不已。但卻也許是這般過於精緻的結構敘事,使得人心情感只能如觀星般的遠觀而無可觸碰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04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eraturer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