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說文本與心理學的映射參照—母親篇(一)】母親這種病

 

延續上篇親子關係父親篇的糾結痛苦,以下則針對母愛變異下的守墓兒女進行論說。不適當母愛對孩子造就的痛苦影響,可能超乎常人的預期。

 

岡田尊司《母親這種病:現代人的心靈問題,可能都來自於母親?》試圖以母子/母女關係去引導人們反思己身的行為與心理狀態,特別是困擾現代人常見的寂寞、焦慮、憂鬱、飲食障礙、酗酒、藥物上癮、自殘、繭居、虐待、離婚與完美主義等的背後成因,皆有可能來自於與母親關係的斷裂創傷。佐以歷史上文字繪畫會音樂等的藝術創作者的經歷,映證由創傷激發藝術內在力量的迸發,如宮崎駿、約翰藍儂(John Lennon)等。

 

而同上廣納母子/母女關係者,以「母愛為名」的禁制痛苦或「母愛的陰暗可怕面」,則尚有路易斯˙舒承霍弗(Louis Schutzenhofer)《以母愛為名:正視母子關係,開啟自我探索的第一步》與許常德《母愛真可怕》,以及偏重考試教育類的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 一位家教老師的見證》。

 

《以母愛為名》開章以歷史視野去陳述「母親神話」的背景根源:囿限於時代背景,提及女性便宛若被賦予「聖母瑪麗亞抱子圖」的光芒萬丈窘境,其沈重負擔與框架使得女子必須在失去自我主體價值的狀況下,去成就眾人想像中母親的偉大光環。將自身主體價值與認同立基於他人本就是危險的,更何況落入權力不對等、尚須哺育的母子/母女關係上,更顯恐怖。

 

女性因受限於「母親神話迷思」下的框架壓力,被扭曲束縛,四類母親類型(1) 權力型(2) 犧牲型(3)自戀型(4)冷漠型,紛陳孩子被控制、被忽視、價值感低落(母親有愛人的能力只是不愛我)或成為母親建立價值認同的操縱工具等創傷關係,父親在「母愛獨大」而顯微薄旁襯的角色,更陷母親與孩子於痛苦之境。最後則是言簡意賅地去剖析如何處理與四種母親關係的解決之道作結,並另外建議「家庭重塑」與「家族系統排列」專業諮商治療。

 

另外知名作詞人許常德,轉跨兩性親子的論述上也頗有成果。《母愛真可怕》便是集結了各式母親與孩子痛苦關係的眾生相。受苦的孩子、受苦的母親,一樣有苦難言。

 

「母親」一職,大抵是勞資雙方中,最不平等最辛苦的剝削工作。母愛不僅24小時不打烊,還必得十全萬能,沈重包袱即便孩子長大成人也難以卸除,成人言行遭人非議時,連帶還會以「他媽媽知道他在外面」、「他媽是怎麼教的」背負連帶責任。這種包山包海不支薪、孩子作錯跟著被罵的「職災」窘況,對比於勞資對立下的剝削痛苦,有過之無不及。(只想在媽媽的腳上寫個慘字)

 

然而背負滿溢母愛行走的孩子也不遑多讓,為報三春暉,孜孜矻矻挑戰極限、抹除自我,只為換得辛酸母親「都是為了你呀」一抹笑容。孩子成了察言觀色四處討好的小跟班、大人情緒遷怒垃圾桶,對決工具、臉上榮光立基處。母親不下班,孩子一樣不打烊的「共生共榮」萎縮寄生體。(孩子臉上也有個慘字)

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 一位家教老師的見證》感性同理的純淨文字裡亦可見此地獄共生場景。此書主標乃引用紀伯倫《先知˙論孩子》「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渴望的兒女」,強調生命自有其主體性的概念,去對比作者投身家教領域,行走各個光怪陸離的家庭空間,所面見的教育體制壓與其中變形扭曲的母子關係。

 

台灣填鴨式、八股僵化的教育,使得「教育者—家長—孩子」,共同受縛於分數作為判定自我價值的依據,而使得三者一同陷入水深火熱的分數煉獄難以自拔。教育者的成就立基於班級分數的評比、母親害怕被丈夫婆婆指責養子不教,而只得手拿屠刀,逼孩子交出一張張漂亮的成績單。而成長過程唯有成績單作為自身表現依據的孩子,其實無路可退。本書細膩地呈顯社會壓力下,一個個被嚇壞、被控制、被扭曲,陷入創傷的孩子群像躍然紙上,即便有時為加害立場的教育者或父母,也是受創的成人孩童,讀來令人心酸。

 

最近反課綱的風潮延續,除了表達支持之意外,我們也必須體認到,填鴨式的制式教育早已不適用於孩子,自主自立探索自我與尊重獨立思考的作法,才是尊重個人人格培育的養成。教育方式的改革箭在弦上,希望能多思考留給什麼給下一代,如何不使下一代重蹈「身為台灣人不知台灣事」,高中以前除了成績外,沒有其他確認自我價值的途徑的恐怖作法。而且,權威者一貫只想用洗腦與奴才教育來強力壓制的作為,也不再有用了,只是他們還是沒有認知到這一點。教育相關類還可參考顏擇雅《愛還是錯愛:關於教育與人格養成的思辨》與戴伯芬/主編, 林宗弘, 吳燕秋, 陳思仁, 林凱衡, 揮麈子合著之《高教崩壞:市場化、官僚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這會另開篇章討論)

 

其實這些皆非意指撻伐母親的書籍,而是試著去移除「道德倫理」大纛、剝除罪疚感,來認清認清在母子/母女關係中不適切與傷害造就的壓抑、不滿與創傷,純然的正視問題才能解放「內在小孩」的痛哭吶喊。母親的形象一方面代表著哺育恩情的偉大存在,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母親亦會受困於(1)生物體激素的分泌(催產素或血管加壓素)(2)成長背景的匱乏創傷(另一個未被滿足的內在小孩)、(3)社會周遭環境造就的壓力等,而無能去回應前來需索的孩子,或是行為舉止造就孩子的痛苦卻不自覺,反而誤認這是「為了孩子好」的錯覺。

 

其實不論愛、為孩子好與否或其實是為了自己,不適當對待孩子的方式引發的創傷痛苦,常綿延一輩子,甚至影響將來與伴侶的關係。畢竟孩子會本能性地去尋求母親的認同,即便是冷漠型的不意外。而且在這些「不正常」情境下長大的孩子,初始可能不知道「母親」亦可經由另外一種形式展現、在尊重包容中好好相處。當受創受虐時向外求援,卻遭外界標籤「天下無不是父母」、「父母恩天地大」的評語一言打斷,如此只會雙重傷害,讓他誤解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沒有被愛的價值等,才無能與其他正常孩子享受母親較為「溫煦」,不存在有情緒勒索、「以母愛為名」的美好,外界的誤解、對養育自己母親產生恨意的罪惡感,與母親不適當的對待方式,都有成為造就孩子內在全然崩解的一環。在廣泛「母愛」外,尚有母女關係的糾結與崩壞作討論。

 

應讀者要求,不要弄太長以免崩潰,那就分一二三節好了XDDD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eraturer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