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暢銷小說的原型公式—青少年女類Ⅰ】

 

(一)籠罩死亡陰影下,青少年女內在爆裂的憂鬱愁緒

 

多愁善感的青少年女,總具備特有的憂鬱與愁緒,例如歌德自傳性濃的《少年維特的煩惱》與史蒂芬.切波斯基《壁花男孩》。雅好文學、熱情敏感的青年,卻戀上了已有婚約的女子,亟欲衝破社會道德規束的想望卻無法實現的愛情,使得少年維特深陷憂鬱而無能脫逃,最終自殺作結。而少年查理的內向害羞,使得他總抱持「作壁上觀而不參與」的態度,默默觀察周邊人物,喃喃自語的日記體裡,記錄了在他這年紀會遇到的各種挫折不適:交友、戀愛、家庭壓力、性與姑姑的意外身亡與好友的自殺。

 


 上述二書同以書信體日記格式,抒發青少年成長中特有的愁緒與戀愛煩惱,內斂而自我壓抑的性格促使主角選擇喃喃自語假想對象的日記體形式,對內而非朝外地訴說青少年自我特有的窒悶憂鬱,面臨交友、家庭、社會與性方面的惶然困惑與掙扎,並總不時被黏膩的死亡陰影所籠罩而顯得壓迫感十足。

 

深陷憂鬱並不時感受死亡壓迫的愁緒,亦可見於雪維亞.普拉絲 的《瓶中美人》,此作品為美國文壇早逝才女詩人普拉絲的唯一小說創作,半自傳性的刻畫少女時期的窒息、徬徨與自毀傾向,字裡行間裡浮現她雖才氣縱橫卻無法適應環境與對感情的挫折悲觀,充滿憂鬱厭世的氣息。

 

關於難以排遣的憂鬱寂寞,則有法國文壇才女莎岡。她雖出身富裕、生活奢華無憂,然而恣意享樂的青春放縱卻只是加深了她天賦性的孤獨憂鬱,養成其頹廢空虛、自溺自戀無視社會倫常規範的個性,往後溺於酒精藥物來治療「憂鬱靈魂」而難以自拔。具備莎岡自我投射的《日安憂鬱》,深刻地凸顯青春的騷動、混亂與激切。

 

上述小說著重在描繪青少年女在現實中面臨的各式樣憂鬱愁緒,特別敏感於愛、挫折與死亡的恐懼。不過,舟‧沃頓 《我不屬於他們》與楊.馬泰爾《少年Pi的奇幻漂流》,分別以內向愛書的少女鎔鑄書與魔法(也是書中書)、少年以海上漂流與老虎哥生死相搏中悟得宗教哲理生命之道,兩者雖亦立基於青少年內心觀照情境,但非如上所述的現實面向問題書寫,又獨立於愛戀為重奇幻羅曼史之外,此種奇幻又帶有哲思的筆法主要著墨在青少年女亟欲獨立於外力之外(現實與父母等),處理糾結矛盾的內心情感與對生命哲理等的反思。(這兩本讀來超有味道的!)

 

對於生命的反思或抉擇,我則想到了 蓋兒.芙曼的《如果我留下》。此書以「離魂」老梗,講述龐克搖滾與古典大提琴相互激盪的愛情樂章裡,生命抉擇的考驗。這是將青春憂鬱的死亡逼近感轉化為「離魂」形式的趣味寓言,逆轉上述厭世悲觀、無力絕望與矛盾困惑最後以死亡作出口的鬱結心境,成為反思生命立足客觀視野的動人之作。

 

「寫實面向」書寫青少年女特有的煩惱憂愁,大致是在社交、家庭與愛戀(含性)等處作著墨,其內向自我壓抑的字裡行間,常在書信日記體或半自傳小說中表達對生命的困惑與被死亡陰影盤旋逼近的痛苦。而「奇幻式」則以書、魔法、宗教哲理或借喻(如離魂)等來反思死亡與生命存在意義。

 

【題外補充】—離魂老梗

 

使用「離魂」老梗的故事繁多,如中國古典小說的〈離魂記〉、馬克李維《假如這是真的》(瑞絲薇絲朋主演的出竅情人原著小說)、湯顯祖《牡丹亭》中的〈遊園驚夢〉,艾莉絲.希柏德的《蘇西的世界》等等,族繁不及備載。差異處僅在中心主題不同而已。如〈離魂記〉愛情真偉大,《假如這是真的》藉由離魂期間,審視生活重心的偏斜(只有工作沒愛情友情與親情)、《牡丹亭》中杜麗娘為情而死,為愛而生。《蘇西的世界》被害者與其家屬的療傷(寬恕不是饒恕他人的罪過,而是放過自己免去自責與痛苦的陰影)。而《如果我留下》,講得則是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抉擇。

 

【題外補充】—憂鬱愁緒與壓迫感

 

青少年女特有的憂鬱愁緒,主要來自此時期身心的變化與面臨社會團體的適應衝突。他們嚮往自由卻因年齡成熟度等能力條件被拘禁限制、初識戀愛的不安、社會團體的壓力、心理狀態則常溺於憂鬱的自我崩毀感與對生命價值的思考。但我另想到弗朗索瓦.莫里亞克《泰芮絲的寂愛人生》,女主角雖已是成年女性,但其受困原生與婚嫁家庭的限制,無法適應融入的痛苦逼使她溺於憂鬱與自我崩毀,這種對外在逼迫毫無能力反抗脫出困境的無力感,其實,成不成年都沒有兩樣。

 

講完了青少年內情感在的爆裂,來看看外在的壓迫力: 反烏托邦與逃殺小說中的團體罷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eraturer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