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 (2)        photo  

 

【推薦書單】 伊蓮諾‧卡頓 《彩排》

 

《彩排》是伊蓮諾‧卡頓的第一部長篇作品,據作者自述,此原為畢業在即所寫之戲劇作品,離校後,以此劇作打散,來作為長篇小說《彩排》的初稿架構,亦即由戲劇創作更動為長篇小說的創作計畫,以此來申請維多利亞創作研究所,而後於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的時光,才醞釀完成了繁複多樣的《發光體》。

 

《彩排》全書單雙篇章分別以星期X發生內容與月份重大事件,多線交錯敘述。主要以校園內一則引起軒然大波的師生戀、招收新生戲劇專校的彩排公演,以及音樂教室裡,薩克斯風老師教學與學生對談所獲知的校園片段,鎔鑄成一連串青春少年少女青澀裡,對性、愛與思想的探索試驗。劇情縝密環環相扣,人物性格更顯多元立體,相當精采的作品!

 

相較於《發光體》精緻繁複的敘事,卻因過度鋪排而使人物內心情感難有醞釀體會。在《彩排》中,不僅關注於青少年女情感的變化與內心衝擊、對各個人物鮮明的側寫描摹,甚至能突出窠臼的從老套事件做出新意的解讀,令人拍手叫好。

 

師生戀、誤會、巧合、戲劇角色與真實人生的對峙衝突,以及多線並進收攏法,這些在大眾小說中看似屢見不鮮的情節橋段,任意細數,師生戀便有著艾芙烈.葉利尼克《鋼琴教師》、1999年TBS電視台電視劇《魔女的條件》與fresh果果《仙俠奇緣之花千骨》等,同題但文風主旨各自相異的作品。直指的可能是對道德不倫的爭議、性愛或情感碰撞、人格內裡缺陷的相互吸引等,而《彩排》中,伊蓮諾‧卡頓更以生花妙筆,獨樹一幟的另行詮釋。

 

師生戀曝光,引起不滿的,不僅有家長與體制內對於不倫、個人操守的唾罵,與「保護自己不受性侵」思想的宣導,女學生們嫉妒好奇豔羨的是,為什麼她們不是那位「被選中的人」?而應當對她們知無不盡友誼定律,卻又怎麼失了效?(瞬間突破盲點耶)這才是她們群起圍攻霸凌當事人的主因,當然當事人事後察覺,也以與外校男學生打成一片以回應眾女的制裁,於是豔羨心態再度讓當事人回歸群體。其中關於校園「團體」的心態變化與成員進出,有相當驚人的見解!

 

關於學生的質與內裡,招收新生卻門檻甚高的戲劇學校,指導老師面試時卻滿懷著對學生質地的期待與不滿。認為學生越來越平板,毫無知覺情感、思想與自我的強烈意識。甚至會想像著應該要狠狠的給予學生耳光之類的暴烈行舉,讓他們受苦受傷,以激發出內心對於情感的掌握與感受,所以這也是默認容許每年扮演「受害者」劇碼在眾人眼前真實上演的緣故。在戲劇演出的指導下,不容許不瞭解的偽裝扮演、不容許自我的保護機制去掩飾內心的脆弱(笑匠的演出),而是必須同理融入的去剝出主角人物的內心的層層變化,不管是可告人或不可告人。

 

關於戲劇與生命情感的呈現,就在於舞台上上下下間,頗有劇中劇虛實難辨而彼此交錯的精彩感。期望學生能擁有更多自我情感與意見的要求,或許也涉及了如今教育對學生自我思考的箝制馴化。讓我想到前一陣子「課綱微調」(明明是大刀闊改卻硬要瞎掰呼攏),對於歷史、國文等科的修整,再配置上入學方案的成績鑑定,這不啻是一種強勢霸凌與隱性馴化。我們這一代已經經歷過「在校對台灣歷史空白缺席,反倒對中國各類細節滾瓜爛熟」的苦,非關政治,而是希冀之後的孩子們,都有權力/利,在校即能習得,台灣相關的點點滴滴。

 

關於青春與成長,正如薩克斯風老師與家長的討論中言及,「寧可讓孩子在舞台上先行跌跤,因為這不過是彩排,對人生的彩排,往後現實,還有更多的殘酷等著」。故而,在這種青澀間,對於性的初體驗、愛的習得與需要接受的種種考驗(誤會、巧合、家長、制度與他人的眼光等)、人際團體的形成變化,關係環的相連碰撞,就從開發並正視自己身體內外的各項情緒/情感開始。青春是成年人生前,一場場的彩排試煉,而戲劇正等同於人生。

 

《彩排》不僅是紛陳青少年女此期對於自我認知、情感情欲或愛、行為舉止,關係脈絡等的困惑惶然摸索,與對外在變化的相應,更強烈的傳達出對於僵化/馴化的抗拒不滿。這是部於多線懸疑中,充滿情感流動、自覺性極高的創作!另外,此書亦讓我聯想到,安妮琳瑟所執導的《碧娜.鮑許之青春交際場》。

 

碧娜.鮑許(Pina Bausch)為德國知名天才舞蹈家,曾創立「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擔任藝術總監及編舞者職位,於2009年6月因癌症而猝逝。她的舞蹈劇場今日持與美國後現代舞蹈及日本舞踏並列為當代三大新舞蹈流派。在她實驗性強的編舞裡,超現實地用悲傷鎔鑄幽默,由「重複性」動作與大量對話片段去呈現男人女人情感碰撞的火花。西班牙名導演阿莫多瓦便曾以碧娜.鮑許之舞蹈片段剪裁貫串為動人心弦的《悄悄告訴她》(Talk to Her)—即便對於愛的回應是如此的不可知、不可得,可是仍然堅持一定要愛的感人故事。

 

《碧娜.鮑許之青春交際場》作為一紀錄片。四十位由德國各地而來,十四至十八歲的青少年女,試圖重現碧娜.鮑許名作《交際場》的排練與演出過程。學員習舞背景不一,甚或有從未習舞者,惶然困惑,可能尚未經歷,亦未熟悉生活各類喜怒哀樂的青少年女,經由碧娜.鮑許舞團的資深舞者進行指導並穿插對她的回憶孺慕,以舞一幕幕來詮釋之。

 

青少年女僵化害羞的肢體語言,在舞者前輩的引領下,學習釋放、表現,於安然中盡情詮釋愛與生命,青春盎然的起舞中,亦捕捉到了碧娜.鮑許殞落前的最後身影,充滿藝術傳承、舞蹈愛與美的感動。(其實《交際場》首演於1978年,以愛為主題,詮釋在愛中感受到的焦慮寂寞暴力與衝突等情感火花。而後2000年尚有原版舞者指導年長業餘舞者演出的65歲舞者版。)

 

而《碧娜.鮑許之青春交際場》,青少年女摸索著,從茫然困惑,去感受愛與生命中可能出現的暴烈衝突,學著釋放情感,脫離僵化(不管教條或眼光),排練出屬於他們,青春版的《交際場》。正如 伊蓮諾‧卡頓 《彩排》的主角們,青春交際間,該進還是後退,練習然後面對,演出青春正盛,美好生命的彩排。

掰惹謂,最後少女還是想要強調,《碧娜.鮑許之青春交際場》真的超美超好看又超級感人,看完少女有哭(淚牛滿面的絞手帕少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eraturer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