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ale_g0100020(2)  

【推薦書單】S. J. 華森《雙面陷阱》

 

S. J. 華森《雙面陷阱》講述女子茱莉亞從小姐代母職養大的妹妹忽然死於非命,創痛中她開始自行追索犯案真兇的過程。妹妹生前流連的交友網站之帳號密碼,引領她於查訪中,另行戴上虛擬假冒的面具,混淆了她本有崩毀憂鬱的現實人生。探查裡,自網愛世界降臨,對她大獻殷勤的小鮮肉、一路扶持呵護她走來的醫生丈夫以及與妹妹生前室友/密友安娜,各自藏有的秘密都將為茱莉亞的虛實人生掀起滔天巨浪。而她所收養、妹妹年幼時非婚生子的兒子則會是戳破所有虛假泡沫的關鍵。屆時,層層疊疊裝戴面具的各人,其真實面貌將逐一浮出...

 

S. J. 華森前作《別相信任何人》以無法儲藏記憶來做懸念推進,讓無法確知清醒與難辨虛實的女子,只能依靠外在資訊,如日記或他人的敘述等,來拼湊人生的細節真相。然而《雙面陷阱》不僅完美承繼了《別相信任何人》的特點—以女子於虛實相間的生活裡,滿載恐懼、困惑與對自我身份/認同的錯淆混亂,更改以虛擬網路的交友網愛、角色扮演為謎團佈局來另行詮釋,從籠中獸的窒悶感引發一連串驚悚懸疑的四伏殺機,二書雷同巧妙處恰與作者自述此二作乃鏡像之作呼應。不過《雙面陷阱》前述鋪排甚長,稍顯枯燥無味,然而結尾處接連幾次的連番逆轉,驚得讀者瞠目結舌,不由心下佩服,實在精彩。

 

閱讀本書的同時,我會想到心理叢書—由 約翰.弗瑞爾與琳達.弗瑞爾所合著《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拾回完整自我》。此書主要針對「家庭功能失衡」而引發內在成癮或依存的問題進行討論。例如說酗酒者/毒癮者/情感表達障礙者,或者外表看似正常並符合社會價值(成就輝煌),實則卻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障礙者等類。

 

050742.91967486_270X405X4  getImage  

 

成長於此類失衡家庭裡的孩子,本該需索適宜他年紀的安全感、照料與溫暖等情感撫育。然而卻因為撫養者(父母或其他型的親子關係)行為或內心的缺陷缺席,而迫使「小孩」必須即早扮演「大人」的角色,提供家庭成員各式的需索照料。這種在驚嚇中提早「成熟」的「小大人」,內在的創傷與未被滿足的需求,若未得到適宜管道的協助治療,最後將從這內在從未癒合的傷口,引發外在難以戒除的依存與成癮現象,最後再成為另一個小大人症候群家庭的惡劣循環。

 

細讀《雙面陷阱》,茱莉亞十二三歲時,母親驟世,陷溺悲傷、酒精與來來去去友人中的父親,根本無暇他顧孩子。被遺棄於角落的長姐茱莉亞,驚嚇之餘還必須照料尚在襁褓中的妹妹,直至八年後與男友小馬哥私奔至柏林開啟新生活,然而兩人卻落入毒癮中不可自拔,小馬哥最後死於戒斷,她則於倉皇中再度逃離。雖然父親友人之子—從小一起長大的外科醫生高富帥無償無怨的接納了她,可是她卻始終受困於酗酒/戒斷的憂鬱沮喪裡,再度撫養起妹妹未成年的非婚生子,就像照料妹妹當年的成長一樣。最後妹妹死去,她再於查訪中,陷入與妹妹相同的網路交友癮頭,惹上殺機。

 

這種乍讀可能會是水果週刊頭條,聳動細述「擁有高富帥愛她的老公、過著愜意生活卻難以滿足的醫生娘,熱衷網愛而與小鮮肉打得火熱」,然後再挖出其磕藥酗酒的不堪過往,與最後走上自毀的結局做呼應對照的腥羶描述;以及讀者聽著一女子「整天吃飽太閒沒事做、神經兮兮、疑神疑鬼、如裹腳布般嘮嘮叨叨、對現狀不滿足、從毒品、酒精到網路上癮然後外遇、控制狂與口是心非(特別是小鮮肉小指勾勾要她一起上樓雲雨時,嘴巴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的那幾段,實在是有點圈圈叉叉)等」諸多令人崩潰想翻桌的舉止,其實卻是小大人症候群內外煎熬的病徵顯現。

 

根據約翰.弗瑞爾與琳達.弗瑞爾的《小大人症候群》一書中的歸納解釋,小大人症候群本就是源於外在環境的不周全,剝奪了孩子應有的照應,而因為害怕被遺棄,必須顯得有用處,而逼使她們超齡成長,去肩負本該為大人應當承當的責任,反而反過來成為照料者。在此情形下,小大人們習得掩飾自己內心想法、不敢正式自己的情感需要、養成了過度的責任感、控制慾、自我罪咎,不僅未能獲得,於不停付出中,還必須飽受偽裝人格與真實自我的矛盾煎熬。

 

然而耐受力十足的小大人們,最終因習慣而習慣了戴著面具生活,反而無由辨別真實的自我與喜好,造成自我認同的混淆錯解,這種因背負心理枷鎖或責任而無能意識真實自我與做自己的小大人最後則會陷入對生活的無聊、憂鬱與沮喪,卻找不出原因—即便可能在外人看來過得是光鮮亮麗的生活,就像本有原生家庭可能也是正常不過,但內在卻早已崩解散落的情況。

 

這種內在崩裂卻置之不理的傷口,引發出小大人們對外在特定人事物,如酒精、毒品、藥物或性關係等的上癮。然而這些對外在因子的依附依存與上癮,卻無能解決內在「小孩」的哭泣吶喊。真實人格與偽裝人格的對峙衝突越演越烈,無能正視自我情感的小大人卻誤用更多的外在因子(酒精毒品藥物與性關係等)去麻痺壓抑自己,最後在層層疊疊的空虛感與敗壞的軀殼中淪陷。幼時毒誓斑斑,將來一定要給孩子溫馨依靠的小大人,卻在崩毀中,無能回應前來需索的孩子,重蹈父母之轍與另一個痛苦的循環。

 

眼觀茱莉亞十二三歲便提早成年,先是失恃,然後陷溺酒精與聚會的父親難以撐起家庭,在失能的家庭裡,害怕被遺棄而產生的過度的責任感,讓她先是撫育幼妹長達八年,而後成年結婚卻再度撫育妹妹的非婚生子,視如親生無微不至的照料。但卻一直恐懼著孩子想要回歸親母身旁,或妹妹前來索討孩子而落入無盡的恐慌迴圈。

 

茱莉亞成長過程中雖有與男友失奔而短暫逃離,卻仍深受自我罪咎所苦,心中崩裂缺塊使她於酒精毒品的成癮及戒斷中來回反覆。而失去母親、沒有父親照料,由長姊姊哺育長大的幼妹,童年卻因姊姊的私奔而突然中斷,亦於年幼中被迫提早成熟,加入小大人行列,最後未成年就非婚生子,遺子於姐,畢竟成長中未接受完整撫育的孩子,怎知該如何照料另一個自己?最後溺於網路成癮,交友不慎而於橫屍於野。

 

茱莉亞即便離開了妹妹,又收養了姪子,可是習慣性、無盡的付出中,仍存在著沈重的責任牽絆、罪咎感與被拋棄的恐懼,這種不能為外人道(怕被人發現而鄙棄),獨吞入喉的創痛與一直都未長大的自己,啃噬著她的心。所以即便丈夫對她甚好,她也無能經營親密關係,最後反而墮入與妹妹成癮相同的網愛。雖口口聲聲乃為追查殺妹真兇所致,但字裡行間可見她矛盾的心態對峙,不管是外遇或網愛,其實皆是她自己想要der....

 

所以,雖然讀者可能會對於女主角迴圈式的叨念、神經質、上癮或口是心非等行為舉止感到崩潰不耐,甚至覺得她身在福中不知福。然而我認為《雙面陷阱》倒是很傳神的傳遞出一位飽受小大人症候群所苦的女子形容,全書亦對家庭失能所引發的各類問題與創傷,做了淋漓盡致的完美顯像。所謂的《雙面陷阱》也不僅是解指網路虛擬身份與真實人生的交錯混淆與隨伺而來的危險性。雙面陷阱更直指小大人們初始為求生而創立的偽裝,正層層疊疊地如面具覆蓋住掙扎著的真實自我與情感,這種自我認同的錯亂、創痛恐懼中的盲視與壓抑將轉化為雙面人格的暴烈衝突,而使人格逼近崩毀—這才是真正的危險陷阱所伏。正如結尾處持槍的茱莉亞忽然頓悟,無論開槍與否都沒有什麼差別了。因為她最終明瞭,她的槍口指向處,不管是對象或方向,一直都是錯了的。真正的陷阱,是她自己所設立的—為求生而層層戴上的雙面人格,引領她無法正視內心而陷溺於酒精、毒品或網路的癮頭,最後一步步讓自己走向毀滅。

 

關於家庭關係失能而引發角色成癮或依存的作品,則另有強納森德米執導,安海瑟薇主演的《蕾切爾的婚禮》(或譯《瑞秋要出嫁》)。此片講述於星海沈浮、染上毒癮的模特兒,因姊姊即將大婚而被父親接回家。然而回家之路卻是引爆家庭重重地雷的開始。車禍而死的幼弟、吸毒的妹妹、差別待遇的父母雙親,與姊夫伴郎的愛戀等,都將組成家庭關係裡,可告人與不可告人的痛與愛,亦是觀照家庭失能而引發內在成癮與依存的絕佳創作。

 

另外對於共依存與成癮,亦可參照先鋒提出「共依存」概念的梅樂蒂.碧媞,作品如《愛我,就不要控制我:共依存自我療癒手冊》、《超然獨立的愛》與《每一天,都是放手的練習:當我們能愛自己,就能準備好,付出愛與接受愛》等心靈書籍。這些內容根據作者親身被遺棄、被綁架、被性侵,耽溺於酗酒、嗑藥最終離婚與喪子的痛苦遭遇,彙整於成共依存的症狀表現,並教導引領讀者,經由認知理解最後療癒復原的痛苦過程。

 

不過上述梅樂蒂.碧媞所論及的是明顯「異常與失能」的家庭情狀,然而共依存與成癮的形成脈絡並不僅限於「異常與失能」,即便在看似表裡正常的親子關係中,亦藏有潛在的危機與痛苦。若要對關於共依存與成癮的機制進程有概略宏觀的理解,則以約翰.弗瑞爾與琳達.弗瑞爾的《小大人症候群》為主,也恰恰與S. J. 華森的《雙面陷阱》若合符節。

       getImage (1)  kk0339931            下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eraturer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