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暢銷小說的原型公式—女性篇Ⅳ】母女關係 20150407增補版

 

(增補部分請見三.母女關係的糾結探源。補入雷若芬《生塊叉燒好過生妳》、譚恩美《喜福會》、《接骨師的女兒》、《百種神秘感覺》與心理著作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媽媽的公主病》)

 

女性相關小說,除了著重兩性戀愛的奇幻羅曼史與較為寫實的赤裸裸情慾等,另外若觸及內心大幅的情感爆裂,總與「母女關係」有關,特別是「受控於母親的壓抑痛苦」或「母女間的爭鬥對立」最為顯著,以下根據文學作品間糾葛的母女關係,搭配心理學叢書來剖析母女關係的糾結探源。

 

一. 受控於母親的壓抑痛苦

 

當娜塔莉·波曼翩翩起舞,她這內心矛盾、內外交逼的黑白天鵝,展翅時總時刻感受到母親試圖掌控她的壓力而難以舒張;而艾芙烈.葉利尼克半自傳體的《鋼琴教師》裡,年屆四十的愛莉卡,與控制欲強烈的年邁老母同住,母親長年嚴厲的管教與干涉,導致她性格上的壓抑矛盾,只得透過自虐與窺看情色影片等以抒發憤怒與不滿。這二件作品完美地詮釋女兒因「受控於母親的壓抑痛苦」而迸生性格上的矛盾分裂。而《鋼琴教師》更由此導致她與男學生的愛戀溺於「性虐待與被虐」、相互爭奪支配權而難以自拔。

 

另外,現實中被虐打著長大的莒哈絲,在自傳味濃厚的《情人》裡描摹與中國富少強烈情感同時,也總感受到母親無時無刻的「炯炯」目光。擅摹人間情愛的張愛玲,幼年也飽受「母親缺席」與「父親毒打監禁」之苦,字裡行間總不經意地透露關於母親無法回應女兒的冷漠。如《傾城之戀》女主角流蘇因遭眾人欺凌而嗚咽地在她母親床頭哭泣時,她母親卻只是呆著臉不作聲。這些女作家「母女關係」的崩裂與創傷,影響了他們內在的矛盾衝突與壓抑痛苦,致使即便在成人後處理兩性關係上,仍不時的被烏壓壓「母親」的影子所籠罩。

 

這讓我想到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所著《母親這種病:現代人的心靈問題,可能都來自於母親?》。這不是一本撻伐母親作為的書,而是引導人們反思己身行為、心理狀態,如寂寞、焦慮、憂鬱、飲食障礙、酗酒、藥物上癮、自殘、繭居、虐待、離婚、完美主義等,真正的原因可能都來自於與母親的關係。文中也提到母子關係將會使創傷一轉為藝術創作,如宮崎駿、約翰藍儂等。

 

二.母女間的爭鬥對立

 

文本裡「母女間的爭鬥對立」,則以詹姆士.凱因《浮生》(2011年凱特溫斯蕾所主演HBO影集《幻世浮生》原著小說)與凱特琳.彭歌《鱷魚的黃眼睛》為代表。二書大抵是描繪單親媽媽含辛茹苦養育女兒,卻在窮困為錢所苦的生活中,強烈對比出母親自尊自傲與女兒虛榮勢利的陰暗衝突。

 

另外,櫻木紫乃《玻璃蘆葦》中,節子開立色情賓館的丈夫卻是母親以前的情人,而死去的焦骨到底是「錯母為女」,還是女兒亟欲斬斷彼此連結的象徵。活生活現出母女間的相似與對峙。還有凡妮莎.笛芬堡《花語》,這與上述親生母女的對峙無關,而是藉由貫穿全書的花語隱喻,講述孤女在母女關係(孤女v.s.養母,孤女v.s.女兒)的畏懼惶恐,延伸與丈夫無法穩定的關係。

 

三.母女關係的糾結探源

 

承上,觀照莒哈絲及張愛玲兩位女性作家及醫師岡田尊司《母親這種病》,可理解其作品氛圍與藝術力量來源,某種程度上可能源於母女關係間的崩毀與創傷。然而岡田尊司《母親這種病》的著重處乃在探討「母子」關係間的失衡與斷裂傷口,引發現代人心理上病徵(藥物成癮、焦慮與憂鬱等)的顯像,而間接論及此病理性的心理狀態可能反意外成就為藝術領域(文學音樂繪畫等)的創作能量來源。但追根究底卻非「母女關係」專題探討。

 

其實在心理諮商的領域上,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媽媽的公主病》,則是首先針對「母女關係」做專題探討的著作。作者凱莉爾本身是家庭治療師,以本身在工作場域上所處理的「母女關係」案例集成,與自己飽受自戀型母親人格影響的痛苦,整理出對母女關係的洞見。

 

此書亦非譴責為要,而是懷抱寬恕諒解去理解面對這「異於常人」的負面母女關係。此書著重描述具備「自戀型人格」的母親如何因此人格特點,造就女兒被忽略、不受重視的創傷,而影響女兒成長成年的舉止與思考模式。

 

本書歸納出擁有自戀型人格的母親可能分別造就高低成就型的女兒:

 

(1) 高成就型:完美主義控制狂就是要成功,但不管事業多大,內心總還是具備空虛感,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後方一直有聲音追趕要自己強還要再強,永不停歇!因將事業成就擺向第一而總是忽略自己的情感與需求,也無法好好享受人生與事業成功的成就感而痛苦不堪。

 

(2) 低成就型:自暴自棄看吧我就是沒那麼好所以才被媽媽忽略、無論如何都達不到媽媽的標準,不如放棄吧,也難怪我得不到媽媽的愛,因為我太糟糕太差勁了,沮喪下全數放棄人生。

 

兩者成型關鍵在若能於人生階段中接受某些人士的溫情對待,肯定自己在取悅母親外,仍具備有自我存有價值,就能往高成就型邁進而非自暴自棄,以藥物酒精麻痺自己、陷溺於醉生夢死的低成就型。其實這些母親並非沒有愛,而是關於愛的表現方式與人格行為下的思考觀不正確。因為自戀型人格母親僅以自我為中心,本該為獨立個體的女兒的所有人生,卻都淪為只有給母親添光或有價值(拿來炫耀)時才能受到重視。這種無視女兒自己需求,而僅以「母親需要女兒如何表現」為軸心,無法給女兒本體自我真實的肯定、安全感與存在價值,而使女兒言行舉止都陷入母親的「成就想像中」難以自拔,最終失去自我而痛苦不堪。

 

本書藉由體認內疚、自責、空虛、沮喪、痛苦等所有負面情緒,並非源自於自己的過錯,而是母親在自戀型人格上所表現出的方式與思考觀,以寬恕理解的態度去面對,進而找出自我的存在價值與重視自我需求、心理療癒而重獲新生。以下以雷若芬《生塊叉燒好過生妳》與譚恩美《喜福會》、《接骨師的女兒》與《百種神秘感覺》等作介紹。

 

《生塊叉燒好過生妳》是香港移民後裔、加拿大知名八卦網站主持人雷若芬描寫其與母親(咕咕雞)相處點滴的散文集。(入鄉隨俗翻成台灣話與美食就是《生塊豬排都比你好》),母女相處點滴主題乍聽下還以為是琦君溫厚風貌的親情敘寫,但實質上卻是慘烈無比....

 

《生塊叉燒好過生妳》描寫雷若芬她那有著「囂張啼鳴」的母親,寫作緣起在母親年邁生病為激勵母親與自我療癒。敘說母親咕咕雞從無人可依靠的慘烈童年、扛下不負責任雙親的養家重責於香港打拚奮鬥、移民至加拿大後一人兼多份工以養家餬口,丈夫家族卻不認同職業婦女加上父親個性懦弱而聽憑她飽受委屈最終離婚。再婚的叔叔雖海誓山盟,但因知道她答應前夫「只要他事業有成便回心轉意」,覺得沒有安全感而外遇(與其被甩前倒不如先發制人先甩人)。母親被剝削的一生造就多疑尖銳與可怕的啼鳴舉止,對雷若芬舉止教育與行為養成有莫大的影響。

 

此散文集正是標準型自戀型人格母親與高成就型女兒的對峙。雷若芬此書專以母親為題,其實是進行自我生命的療癒與觀照。因她所有成長皆落入母親生命的陰影,備受控制與壓迫。她甚至也坦言自己常無休息時刻,耳際常傳來母親「more and more」的要求,打一下午的高爾夫就會被提醒怠惰。從無一人不兼兩份工或以上的時刻,居家從房子、風水禁忌、結婚日等成長經歷,無一不在老母的「魔爪」當中而顯戰戰兢兢。

 

另外,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媽媽的公主病》曾提及自戀型人格母親組合家庭的「家庭關係權力分配圖」,迥異於一般父母平均平等各據一邊,父母在上,子女在下的均等關係。自戀型人格母親的家庭權力示意圖,則類似於星球的運轉—母親為主行星,父親與子女則是次等圍繞她運轉的小型衛星圖。通常母親為主重心,父親扮演的角色為唯唯諾諾聽話型或是感覺不到他存在的「缺席父親」型,在家庭關係中呈現一種奇異的失衡失重狀態。除了從《生塊叉燒好過生妳》中母女生命彼此糾結(重點還是在母親),父親為微薄片段的出現等,擴大來看,更可視為母系家族中母女關係為主,而男系後裔及親屬出場鮮少而至幾乎湮滅的狀態。如譚恩美《喜福會》、《接骨師的女兒》及《百種神秘感覺》等。

 

在1993改編華裔女作家譚恩美作品的同名電影,以舊金山「聚餐麻將圈」的社團喜福會,交叉敘述了華人移民裡,幾位母女間的互動及成長點滴。以四章十六節,麻將出聽牌遊戲貫串母女緊緊相連的人生並暗喻之,實為一絕,跟雷若芬散文集《生塊叉燒好過生妳》,以亞洲(香港、台灣、中國等)緊密的母女關係與麻將淵源作連結其實讀來讓讀者會心一笑。其中雖移居美國但仍具備中國傳統思維的華裔母親,面臨美式獨立文化為大養成的女兒,衝撞與反抗,不僅是文化跨國的差異,亦顯現母女間界線的踩踏與進退維谷。

 

其實在英美獨立親子教育下,相比華人父母為大、管(家)事者皆為女子的傳統習慣,後者思維使得華人母女模糊界線,將女兒視為己身一體之延續而榮辱相關,故而女兒一舉一行皆必得在管控下的情境,遠比前者出現的機率要高得多。例如《喜福會》中雖在美國,但女兒的成就非個體所擁有,乃母親光榮片段的產生(你一定要得到冠軍,我再拿有你當封面的雜誌去炫耀)、女兒婚姻應當聽憑母命(母親不喜歡女兒對象:我早說過跟他在一起不會幸福,你就是不聽)等皆難逃母親掌控。

 

中國社會傳統本以父系為尊,然而綜觀《喜福會》全書,卻翻轉式的以母系上的母女關係作為主要架構進行敘說,關於配偶、父親或男性親屬,幾乎可說是「缺席性」的存在或小跑龍套的出場角色,可見母親/母系對女兒的深遠影響甚至形塑女兒成人作為。女兒常常陳述己身生命成長的敘事卻反被母親生命層層陰影所堆疊而喘不過氣。或是天平發生傾斜,從極端的控制傾斜至完全的忽視:母親自溺於自我感覺中心的敘事(因丈夫花心外遇,而將兒子溺死作為報復,卻永久性沈溺於自責內疚與悲傷中)而無法對女兒的需求做出任何回應等。接續後作《百種神秘感覺》與《接骨師的女兒》大抵亦是根據母女關係的種種崩裂進行書寫。

 

其實母女關係上的錯綜複雜,乃源於性別等同,而成長樣貌的相似度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達到活脫脫為母親翻版,故而容易被視為母親生命的延伸、彌補遺憾與再造可能對象。關係非母子間可比擬。但認同己身為獨立人格非任何人之再製重現與翻版的女兒,追尋自我與個性形塑的旅程中,既受到要彌補母親遺憾與重現可能的壓力,完成同時,卻又面臨主事者(母親)的嫉妒與奪去光芒的競爭感,其間矛盾糾結可想而知。立於母親立場,通常身處被剝削、不幸與慘烈的母親最會將厚望寄予其女兒,其犧牲奉獻固然換得了女兒的光芒大幟,但回想己身的悲慘與痛苦,自是難免辛酸與嫉妒,更極端者則偏向忿忿不平欲與女兒一較長短的競爭感。

 

這種源於不被愛而無法愛人,因無法感知自身存在價值造成的信心崩落與不安全感,造成了這些母親 / 女兒,在面對女兒 / 自我存在上的困惑、痛苦,而成為無能「母親/女兒」關係上的失衡與惡劣循環。(通常擁有自戀型母親的女兒在成家後若無自覺與修正,很快便也會落入自我陷溺而無法觀照女兒的恐怖回圈)。關於因己身成長的剝削與痛苦而無法好好回應女兒需求的「不完美」母親、關於想要好好作自己而非他人生命延續與願望彌補、自我強烈的「不完美」女兒,母女間糾葛的情結與感情,就在錯綜複雜與困惑中,找尋出路。

 

「母女關係」在現代心理學課題中已經有越加受到關注的趨勢,例如台灣知名心理學家鄧蕙文在其專欄中多所提及母女關係的衝突矛盾問題(並不亞於婆媳),其臉書上亦有推介私理集〈母親結系列課程〉,針對現代人母女關係的營造與觀察來解開母女心結的課程,亦可一觀。

 

【暢銷小說的原型公式—女性篇Ⅴ】

 

最後,有一點蠻特別的是,在女性相關的題材,常會在描摹女性情感與自覺中加入知識或技能。如李正明《風之畫師》(畫畫),講述才華洋溢卻因時代傳統受限性別,只得女扮男裝入畫塾,最後發表作品也無法以真名示外的苦楚。崔西.雪佛蘭《情人與獨角獸》(編織),在一幅幅的織品中隱藏著不可述說的愛戀。金.愛德華茲《夢之湖》(環保生態與歷史),挖掘過去的同時,也是觀照自我內心的旅程。

 

凡妮莎.笛芬堡《花語》(花)因幼年遭棄與受虐而影響成人關係的營造。《溫室女子與慾望九種植物》(植物),從都市出逃尋求自由,踏上尋愛旅程。《香料情婦》(香料),在解讀分類香料能力與追愛中難以抉擇的矛盾。蘿拉.艾斯奇維《巧克力情人》(烹飪)每道食物隱藏著情感與魔力,可藉此嚐出家族與愛情裡的悲劇。伊莎貝.阿言德《春膳》則以美食佐情慾。夏皮羅 《密室裡的竇加》則以失意女畫家在失竊畫作與偽畫的創作探源中,自我內心自覺與情慾的追索探訪。

 

上述貫穿知識或特殊技能,其實旨在描摹女性情感與自覺。而以下則無關。如《貧窮百萬富翁》的原著小說,維卡斯.史瓦盧普《Q&A》(知識問答),以益智節目的問答串起男主角感人戀情與童年的記憶。三浦紫苑《哪啊哪啊神去村》與朗恩.瑞許《惡女心計》(伐木業)分別以伐木業為背景設定,前者主要是剛出社會的青春爆笑物語,後者則兼納嚴謹1929年於北卡羅萊納山間林地伐木業相關,甚至涉及馴鷹、補蛇、經營版圖或服裝考究等細節。而林睿奇《肯恩斯城邦》(經濟學),以奇幻冒險為皮,經濟學為骨。伊蓮諾‧卡頓《發光體》(星座等)則混合星座天體運行、移民歷史風貌、哥德、降靈會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eraturer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