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4775_10152740433063317_3807243530292679713_n  

【推薦書單】傑瑞.李鐸《亞特蘭提斯•基因》,五月轟動上市!

 

如果有機會成為人類的頂尖,救世之外還擁有無上的至高權,你會不會選擇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要變得最強,從成為受精卵的那一刻?

 

《亞特蘭提斯•基因》講述遺傳學家凱特與無國界反恐組織「鐘塔」探員大衛,無意中分別因破解人類遺傳大躍進的解鎖密碼,與所屬組織被滲透崩毀的危機,而身陷殺機四伏的處境,奔逃解謎與冒險的路途上,充滿險惡與難以想像的真相。

 

本書以雅加達大火與西藏地毯兩部分別進行敘說,作者巧妙的以電影快節奏敘事與影像跳躍法,帶領讀者橫跨南極洲、印尼雅加達、印度新德里、西藏自治區、南大西洋上空與爪哇外海等地,幅員遼闊,視野中充滿新奇探索的冒險感。接而交錯1947年報章訃聞的密語與1917-1918年掘鑿直布羅陀的紀錄手稿等,層層推進陰謀的核心。亞特蘭提斯這失落的神話之城、遺傳學上物種存滅及完勝的關鍵,加上神秘的印瑪里集團、光明派系與「鐘塔」間的交錯聯橫、重要人物狼子野心的重重面具,織就了百年來的派系糾葛、歷史懸案與科幻世界裡不可思議的驚人圖像。

 

本書多元的鎔鑄神話、種族存續、生物科技、歷史懸案與解碼等,間或點綴有作者特有的幽默口吻而成就奇幻驚悚鉅作,讀來令人瞠目結舌,目不暇給。其中針對幾點提出來討論。

 

首先,關於神話宗教裡的失落文明、創世起源、歷史懸案與科學間的辯證關係,並於追索過程中探知血緣身世真相的作品,屢見不鮮。丹·布朗《達文西密碼》裡,聖杯去向與謎團、耶穌基督(宗教創世聖人)的存在與歷史隱蔽片段傳遞出的訊息,卻是與主角切身相關的血緣身世。這種在「證據」堆疊與「辯證」的邏輯下,消除了神話/宗教/歷史與科學間模糊地帶並使彼此開始重合映證而顯得煞有其事,真實難辯的作法,讓我想起了在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國際社會科學》上,曾以「化生萬物」為名,刊載了一幅伏羲與女媧的交尾圖,其蛇身交纏的樣式,正等同於遺傳物質DNA的雙螺旋結構,而引起了人們對神話萬物起源間的科學關鍵浮想聯翩,本書亦採取這樣的基調與懷想進行書寫。

 

關於失落的古城,亞特蘭提斯的方位地點與傳說,一直眾說紛紜,亦是作家探險奪寶的絕佳秘境。大陸作家方白羽的《創世書》,以虛擬的遊戲時代,前往文明的溯源之旅,在謎樣的亞特蘭提斯大陸中遭遇一連串悲歡離合,並且對文明的變化生成有所參涉的懸疑驚悚故事。各類作品不勝枚舉,歷史考古對地點的說法更莫衷一是。不過,《亞特蘭提斯•基因》應當是根據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兩本對話錄《克里特阿斯》(Critias)與《提邁奧斯》(Timaeus) 中所述及的片段為根據地點—形容亞特蘭提斯王國大抵落於今日直布羅陀海峽周遭之處,曾繁勝一時,但卻在與雅典交戰前因地震火災而一夕覆滅。

 

關於時間的流轉與相對:《亞特蘭提斯•基因》含納豐富的元素裡,作者匠心獨運的將解破歷史懸案的通道,設置在時間的流轉與相對性上。其中關鍵處便在蘊藏亞特蘭提斯人遺跡的洞穴裡,時間流轉與外在世界相對比率為一日比一年。所以在此處停留一個月的父親與生活在外的女兒卻已相差三十歲。這古道內相對悠緩的時間行進法,據傳乃亞特蘭提斯人為爭取時效等待復返之故,另外生化管更具備保存與修復傷者至嶄新如初的人體狀態。

 

是故,1918年西班牙流感秘辛與掘鑿直布羅海峽的工人點滴,乍讀遙不可及早已隨歷史湮沒的人事物,卻因神秘亞特蘭提斯人所遺留的船艦、大鐘、保存生化管與時間相對性悠緩的設定等,而使活在當下的主角,充滿真實臨場感的在「歷史古蹟」與「本該成為歷史人物的角色」進行互動爭鬥,直擊跨越百年、恩怨對峙的激烈瞬間。

 

這種類同於「山(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進入秘境而與原生世界發生時間不同步的相對性流轉,也常見於東方奇想作品中。南北朝任昉《述異記》或《隋書·經籍志》裡的〈洞仙傳〉,皆講述晉人王質入山觀棋,仙人棋罷,其手持斧頭木柄已爛盡,返家回歸光陰竟早已經過百年。大抵都是採取時間流轉的相對性來營造超然自外,具備神秘氣息與力量的所在。

 

西方此法則多見於科幻作品,不過相對性的較東方充滿科學數據的驗證與鋪排。2014年克里斯托弗·諾蘭所執導的《星際效應》,瀕臨世界末日時候,為解救女兒前往太空的父親,在時間相對性流轉的危急中分秒必爭。時間相對論下的蟲洞與通道,使主角進入未來現在與過去彼此交纏的多次方時空體,以重力改變傳遞摩斯密碼的數據,最終給予女兒與地球人們一線生機。《星際效應》中艾米莉亞說:「我們可能無法理解愛,但我們可以相信愛。愛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也許,超越時空的,不僅是愛而已,還有嗔恨貪癡與慾望。

 

所以,或許某種程度上,《亞特蘭提斯•基因》即為蟲洞之化身,帶領讀者橫跨地域、多元要素,以及最重要的,在穿越時空中,體會橫亙古今的愛恨貪癡。

 

***本書感謝奇幻基地提供試讀機會***

 

註:任昉《述異記》原文:「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復時人。」

 

《隋書·經籍志》〈洞仙傳〉原文:「王質,東陽人也,入山伐木,遇見石室中有數童子圍棋歌笑。質置斧柯觀之。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令含咽其汁,便不覺饑渴。童子雲:‘汝來已久,可還。’質取斧,柯已爛盡,質便歸家計已數百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eraturer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