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未命名1      getImage    
【推薦書單】喬瑟夫.坎伯《千面英雄》與克里斯多夫.佛格勒《作家之路:從英雄的旅程學習說一個好故事》

今天少女要談談兩本非小說,卻跟小說息息相關的著作:喬瑟夫.坎伯《千面英雄》與克里斯多夫.佛格勒《作家之路:從英雄的旅程學習說一個好故事》。

 

坎伯的《千面英雄》堪稱他神話學中的經典著作,內容集結蒐羅了近乎全世界神話裡,所有英雄歷險與轉化的故事,並由此推結出「英雄的原型」,書中含括了文學、人類學、考古學、生物學、心理學、比較宗教學等領域,成就獨一無二的神話學見解。而後者《作家之路》則有好萊塢寫作聖經的稱號,以《千面英雄》作論述骨幹,說明優良劇本或故事應當要具備的要素,並佐以好萊塢經典名片做為寫作理論的例證。

 

其實從以前我就很喜歡閱讀坎伯的神話學相關,不僅是因為坎伯的領域多元廣泛,能將神話的哲思講解的曲折有趣,還可把有些晦澀難解的神話化成了一個個易於分辨的原型,並藉此理解人物的內心幽微處。在我當年的碩論(少女的少女時代時)也曾引用坎伯對於女神形象的見解來討論清曹雪芹《紅樓夢》與馬奎斯《百年孤寂》中的母神形象。但沒想到統計各故事所得來的「原型」意涵不僅可用以解釋文學上的人物「原型」,也可成為創作時的指南。就像生物學家發現人類的DNA的構成,然後用以「出產」人類一樣。這…簡直就是雙向使用嘛!也太強!

 

不管這兩本書的差異視角與推進順序,英雄的旅程,從平凡世界→歷險的召喚→拒絕召喚→遇上師傅→跨越第一道門檻→試煉、盟友、戀人→進逼洞穴最深處→苦難折磨→獎賞→回歸之路→復甦→帶著仙丹妙藥歸返。這公式我們仍可從許多暢銷故事中發現這樣的脈絡。據傳暢銷小說熱賣原因,有一部份是體現與滿足了群眾的集體焦慮或幻想。因為若是在「理財、生活、飲食、健康、心理與兩性」等實用書籍上可用以對現實的煩惱有所認知並得到方法解決,那麼讀者需要文學小說的目的何在?娛樂、幻想、充實自己、心靈享受,或只是想要尋求一種共鳴?

 

聯合文學358期p.24-29頁中,對伊格言小說家的訪談中(少女再度被拆穿追星的事),伊格言提到關於《幻事錄》本來沒有特別的出版計畫,只不過順著一般人讀小說總會想知道別人看法的心情來寫。而且迥異於學院較與研究者的關懷有關,伊格言更專注於作品的藝術成就上的評論,並把內容寫得有趣好看(讀者作者兩相宜)。這見解讓人萬分認同。從兩本書的引介來到這裡,我只是想要點出,我們對於「作品本身藝術成就」的關注必定還有可以再提升的空間。

 

學院裡以論文、各式理論與研究者個人關懷的面向去討論作品本來無可厚非,也姑且不論是否每部文本就必須套入某個理論的惡性循環,這畢竟也是研究方式的一種。但是,難道對於這些「好看」的作品,除了理論與個人關懷,就沒有其他面向可觀看了嗎?

 

坎伯以故事 集成來找出人物與故事的原型,而克里斯多夫則以這樣眾多的「原型」來教導我們創作小說人物的指南與方向,成為編劇的實用聖經。神話反映了人類的集體記憶與行為,而我們創作、閱讀或選書的方向,其實也是一種集體焦慮的表現,進而促使某文本的暢銷。既然如此,除了學術論文外,創作、書評撰寫(特別是關注在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上)與選書等,不是也應該舉足輕重?創作跟書評也應該要獲得尊重與系統傳承的機會才是。

 

常常讀到資深版權代理人譚光磊對於國外選書的推薦,讀後總是驚豔萬分。這是學校裡沒有教的小說!可是非常好看,即使不需要學院裡任何理論,也能被講得很精彩!新聞常報導教育與業界常有無法接軌的弊病,這不僅不限於理工科系,文學院所亦是,這其實是制度的問題。當教授被教師評鑑與論文升等追殺得沒日沒夜,教學與論文佔去太多時間,而論文又必須雜以厚實理論才較有刊登的可能;學生又在升學的競爭下有氣無力。作品的藝術成就與讀者的單純樂趣,就這樣的被壓力與制度所淹沒了。

 

可是其實身為喜歡讀小說的讀者,我們只想要讀好看的小說,不用太多理論也沒關係,最好還能以一種較為淺易、有趣、活潑的方式來談論分享。我們閱讀從來就不是要將作品化做僵硬論文束之高閣,僅是因為被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與趣味所吸引,進而想要分享、聽他人的看法。對文學作品的感知與審美是我們閱讀的初衷,也是我們最想關注的地方。

 

只是現實上,台灣小說的「娛樂性」還不夠成熟,文學研究上被人詬病的「高高在上、晦澀、脫離讀者、引用過多西方理論」等處都還有改善的空間。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欲知後事如何,請待下回分解(少女這是一篇小說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eraturer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